瀏覽人數
8,690,555
2014
04
月號論壇主題
看台灣新公民運動的衝擊與影響
棍棒下的民主課
――「反服貿學運」對台灣解嚴世代的政治啟蒙
郭力昕/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台灣)
 持續中的台灣「反服貿學運」,已整整兩週,學生們仍盤據著立法院大議場,和院外的街道。從3.18的成功佔領立法院,到3.24凌晨在佔領行政院的行動中被警察暴力驅離,許多資訊被商業媒體或官方喉舌遮蔽、扭曲、局部放大,以至於只通過這些管道理解此次學運的閱聽大眾,難以取得較完整的理解圖像。這場學運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對台灣的民主化運動,已經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它的影響可由多方面探討,我只從有許多學生和青年朋友在現場參與的一個教師的觀察經驗,審視這次學運對他們的政治衝擊與啟蒙。
主導和參與這次學運的青年學生,都在台灣解嚴後出生。在他們成長的生命經驗裡,民主選舉、言論自由、示威遊行等,於他們是與生俱來、天經地義的生活方式。解嚴以來的學生運動,歷經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2004年起「青年樂生聯盟」持續數年的「保存樂生療養院運動」、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及近幾年密集出現的運動,包括反國光石化運動、反中科運動(中部科學園區三期)、大埔農地徵收抗爭行動、文林苑都更案、反媒體壟斷運動、反核四運動、華光社區都更案、紹興社區都更案、洪仲丘案引發的「白衫軍運動」等等。這些,都由青年學生帶領、主導、或積極參與。
歷年來的學運,有些在抗爭過程中,也經驗過與警方拉扯推擠、或被強制驅離,但多半運動的進行方式和平理性,少有流血衝突,與解嚴前民主鬥士遭受「鎮暴」部隊的血腥鎮壓方式,已大相逕庭。另一方面,各類學運的核心學生成員,固然犧牲奉獻深刻實踐,但大型街頭集結行動裡較大一圈的年輕參與者中,也有不少人把上街頭當作一種歡樂的、嘉年華式的時髦活動。當然這也無妨,街頭的民主教育,本可以在參與者的無意或無知中被啟蒙。同時,仍有更大一個比例的青年世代,基本上仍程度不同的耽溺在一種非政治的安逸生活方式裡,只關注身邊的小事物、小情緒、小煩惱,不問現實社會,更缺乏世界觀。
一次一次的學運,一點一滴的將愈來愈多不問世事的「小確幸青年」們,從只注視自身的封閉生活,拉回對現實社會與公共議題的關注裡。這次立法院內外由學生們盤據的議場與街道,因為網路世代的資訊傳播與動員能力,瞬間將這些空間轉換為民主廣場。兩週來,立法院議場內,與周邊的兩三條街道,從白天到午夜,坐滿了學生與民眾;搭建的大型講台或肥皂箱上,不同角落聚集著發表意見者與專心的聆聽者。學運指揮中心也將街道廣場安排得秩序井然,學生義工們自動自發的參與糾察、發放物資、收集垃圾。在反服貿運動的靜坐現場,很難不動容於年輕學生們的堅持,和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
然而,「和平理性」的靜坐示威與抗爭行動,與台灣青年世代斯文有禮的文化養成,似乎賦予了一種對於參與公共議題或政治干預的方式、想像、或自我形象。有些運動或抗爭行動,取得了階段性的、或暫時的小成果,而國家機器則微笑但頑固的沿著它既定的決策,朝著與學運青年或進步社會主張相反的方向繼續推進。學生攻佔行政院的行動,踩了統治階層的紅線,政府以不必要的過度手段,在驅離並未以暴力對抗的佔領行動者時,警棍盾牌拳腳齊下,許多學生被警察圍毆受傷。
被圍毆至受傷流血的學生們,以及得知這個結果的場外青年,在國家暴力中驚駭、難過,帶著滿身腫傷、和久久無法自已的情緒波動,得到一次超過他們想像與經驗的政治洗禮:原來,與學生們相互體諒的值勤警察,瞬間可以轉為言行凶猛粗野的施暴者;原來,台灣這個以為是天經地義的「民主/人權社會」,其實並沒有任何對民主或人權的保證,也不會自動維持原樣,而是需要捍衛、爭取、維護的東西;原來,統治階級為了自私的政治慾望,可以笑裡藏刀,冷酷蠻橫的認可國家暴力。
我熟識的一位研究生,在行政院驅逐行動的凌晨,被警察圍毆。當他在情緒波動後,冷靜反省自身的這些經歷時,開始重新思考「反服貿學運」裡實踐並強調的溫和、秩序、非暴民、與陽光的形象(學運也被媒體定名並塑造為以向日葵為視覺符號的「太陽花學運」),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反映了從年輕世代到全社會,對於反對或反抗缺乏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政府,長期以來是帶著怎樣的角色設定或自我限制。
台灣養成於舒適安逸禮貌守序的公民社會、耽溺於無風無浪之生活情調的青年世代,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們在這次學運裡所展現的自動自發的淑世熱情,相濡以沫的鼓舞與協助,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上一個世代普遍的尊敬。他們的父母,也在擔心自己孩子安全、與對學運意義的不確定中,逐漸認識到,原來孩子是有獨立人格、和思考與行動能力,他們是能為自己負責的。台灣的年輕世代,以集體的意志與行動,提醒了所有華人社會的「大人」們:華人的家父長思維、精神上的「弒子」文化、與過度保護主義,可以休矣。青年世代集體展現的能力與能量,若能充分釋放出來,正是台灣民主或任何華人社會,得以大幅進步的希望所在。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郭力昕/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台灣)
影像文化評論者,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現任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曾任年度新聞攝影獎、紀錄片競賽、華語電影「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類評審委員,並自2003年起擔任「台北電影節」諮詢委員迄今。著作包括《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再寫攝影》等。近年的評論與研究工作,集中於攝影和紀錄片的文化研究。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