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大學生佔領立法院,台灣社會也許不會如此關注服貿甚至引發寫下歷史紀錄的五十萬人走上街頭。為什麼台灣年輕世代對社會現實如此敏感?一九八0年代後期到一九九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年輕人,他們身處的社會位置是這樣的:一方面,年輕人畢業後領著22K的低薪,面對大學學費不斷提高、房價高漲以及惡質的勞動條件,年輕人難以立足。但在另一方面,政府打著發展的旗幟下,財團以飛快的力量鯨吞蠶食龐大利益。
相對剝奪感逼使學生思考眼前的社會現實,社會運動也都可看到年輕人的參與,他們的腳步甚至超過政黨。反服貿的論述有許多面向,其中一個面向是年輕人對兩岸權貴合手中下階層乃至年輕人更難以生存的憂慮。
如果小王順利找到工作,他還是比別人幸運許多,因為他身上有著錢買不到的東西-北京戶口。對非大城市的大學畢業生來說,薪資與個人事業發展之外,能否取得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戶口更是重要的考量,然而,這幾年大城是戶口的指標逐年下降。
End
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著作:《走進都會中國》、《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
學歷: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