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90,436
2014
05
月號論壇主題
從太陽花學運看國、民兩黨的改革走向
太陽花運動後民進黨的挑戰與機會
顏建發/學者、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 (台灣)
從太陽花學運與社運的反服貿到反核四抗爭的一系列發展,就某種意義來說,可以籠統看成「馬英九路線與施政團隊」與「反馬」之間的一次對決。反馬勢力除了學運與社運以及綠營之外,反馬的藍營民代、地方首長與支持者,也夾於其間,並與馬在服貿與核四議題上,加以切割,甚至批評。只是,那種力道與成份,像漣漪的最外層,比較淡罷了。馬英九陷入孤立無援,莫此為甚。這也是為何說,僅以統獨來解釋這一連續的社會運動,會過於狹隘的緣故。不過,對立的結果,自然讓「反馬英九施政」往「反馬英九路線」的方向進一步深化,結果是:綠的更綠;藍的版塊則往淺藍的方向大量移動;而深藍的則更深,但在量上卻更形勢孤。馬英九仍有基本盤,只是越來越小。據指標民調在學生退出議場後的一份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馬英九不滿意者約七成六,滿意者則僅佔一成三。
無庸置疑,反服貿和反核四的社會運動過程已使得馬英九及其團隊遭受嚴重的挫敗與受傷。而馬英九的善後處置,僅止於表面與枝節的作為,並未能解除民眾的根本疑慮。由於馬英九的自衛性姿態過強,將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對話當作以「黑白與輸贏」為目標的辯論攻防戰,使得學運與社運所關切者--在服貿議題上的弱勢產業與國家安全以及核四議題的公投門檻的難題--未被適當處理,不願放棄與馬英九政府的對立與抗爭,甚而,由於馬英九表面擺出讓步的跡象,但實質上卻只在邊緣細節或數字上做文章,反令學運與社運人士更加反感與憤怒。一股轉入地下、四處蔓延的反馬野火已在全台灣默默地展開。今年年底有意角逐七合一的藍營候選人勢必要與馬英九保持距離,進行技巧性的切割,以免被拖累。只是,依馬仍掌握行政與黨機器大權的位置以及其缺乏彈性的性格看來,不到最後關頭,他不可能退讓。可以想見,他與藍營政治勢力之間的嫌隙可望持續加大。
相對地,可望出任民進黨黨主席的蔡英文,將受到反馬勢力的支持,尤其是蘇謝相繼提出不角逐黨主席的聲明後,更有利於蔡英文在綠營的霸主地位的氣勢,甚至也可能吸收更多對馬失望的淺藍游離份子。如果年底國民黨七合一選舉失利,國民黨勢必分裂,除非後續整合成功,否則蔡英文2016年的大位之爭,應如探囊取物。只不過,蘇貞昌與謝長廷相繼退出主席的角逐,此一態勢將迫使蔡英文必須提早暴露於民意檢驗。蔡英文走到第一線,暴露於民意檢驗,其後果固優劣皆有,但風險再輕,終究也是難以承受的壓力。而一旦年底國民黨七合一選舉失利,馬英九如果被迫放棄黨主席的位置,退居二線,則蔡英文反將失去一個可以操作的對象,也算缺少了一個助因,這是蔡英文必須面臨考驗的形勢。
台灣內部問題要面對,外部問題也一樣無法規避,尤其是兩岸關係。不過,台灣底層民間力量透過這一次反服貿與反核四的抗爭,再遇上馬英九進退失據以及強烈傾中的傾向,導致台灣民眾對中國對台政策產生高度的疑慮,敵意自然昇高,這無疑也為蔡英文舖墊了一條自然防線,反而讓蔡英文有較大的對北京唱白的餘裕。選舉終究是國內導向的,票是一張一張湊的。上述所陳民意對於馬英九傾中路線的反撲,將使得蔡英文更站在政治正確的這一端。再看看近年來的美中關係趨向對抗多於合作的態勢,而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紛紛和中國出現嫌隙看來,而有意結盟圍堵中國的態勢看,中國在國際社會乃勢同孤鳥。可以推測,北京想積極操作台灣選舉的能耐會降低;務實的北京也應會保留一個萬一蔡英文上台後,雙方得以進行接觸的空間。同時,國際環境不利於北京時,直接地,其施加在蔡英文身上的壓力也就相形減輕。換個角度看,這也給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以及和週邊民主國家實質結盟的議題上,創造了一個絕佳的得分機會。
以敵為師、師夷長計以制夷,都是兵法上的經典。平實而論,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固與綠營有終局關懷上的鴻溝,但並非全然不可取,不必因人廢言。更何況,施政貴乎連續與穩定。蔡英文如果能夠取其長,避其短,再上自己的一點創意於上,必然可以有一番作為。但無論如何,政策論述終究是理想,必須有效落實,才有意義。而施政首要還在用人。用錯人,即便有好論述與好政策,也是枉然。相反地,用對了人,整盤棋都會活起來,即便論述與政策平平,亦望可打開一定的局面來。未來,台灣選民更關切於蔡英文或民進黨者將是執政的用人能力而非論述能力。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顏建發/學者、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 (台灣)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博士。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日本慶應大學、一橋大學短期研究。

現任職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曾兼任國際合作處處長。
曾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民主進步黨政策會主任、中國部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副主委、主委。

主要專長為:兩岸關係、中國的大國關係、中國的政經發展、東南亞華人經濟。發表過的期刊文章有: “Vladimir Putin’s Strategic Options in the Russia-China-US
Triangle”(2012)、“The Strategic Concerns and Options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Great Powers in Central Asia”(2012)、〈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
的成就與難題〉(2013)、〈習近平對台政策的可能框架與內涵〉(2013)。新書:
台灣的選擇:亞太秩序與兩岸政經的新平衡(2014)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