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690,356
2014
05
月號論壇主題
從太陽花學運看國、民兩黨的改革走向
太陽花學運對民進黨的衝擊與挑戰
賴怡忠/台灣智庫副執行長(台灣)
民進黨在學運的尷尬處境
318發生學運後,部份中美觀察家習慣性的認為這是民進黨操控的運動,其中有人認為就是因為民進黨反中,但在立院又舉手舉不過國民黨,所以當發現法案在委員會通過後,就採用體制外手段杯葛。還有些中國分析家認為民進黨想要藉此在年底選舉獲得優勢。實際上這些看法通通都與事實甚遠。
由於不少中國觀察家以及部份美方人士,對於在318前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轉型」多寄以厚望,認為這是民進黨得以擺脫意識形態框限並進入務實政策的關卡,也是民進黨如想要執政的最後一哩路。他們其中有不少人相當認同所謂的5%經濟選民/中間選民說,認為這批人就是因害怕民進黨的中國不務實政策而改投馬英九。蔡英文在2012敗給馬英九也就是這5%的關鍵差距。但問題是,如果民進黨要務實轉型才能贏得選舉的話,為何針對年底七合一的地方選舉,有不少地方還是一對一的縣市長對決,則回歸泛綠基本盤會對民進黨有何好處呢?根據這些人的主張,民進黨不是更應該取得中間選民的信任嗎?煽動學運激化統獨對決,不正是違反民進黨爭取最後一哩路的勝選邏輯嗎?這種明顯自我矛盾的分析,顯示的只是分析者本身對民進黨的既定看法,無法反應事實。
事實上,民進黨在學運的過程角色頗為尷尬。很多學生表示除了討厭馬政府與國民黨的腐敗與專斷,也對民進黨監督無能感到灰心,就是認為這個最大在野黨是個廢黨一個,所以才決定要以人民的力量直接攻占立院,將代表民主的代議殿堂直接收回到人民手中。不少民進黨立委私下哀嘆,學運期間一天三班輪值負責把守門口,有事時還要出面與警察溝通,但場外的民主教室卻把民進黨照三頓狠罵,指責民進黨是個窩囊廢政黨。還有不少野百合世代立委驚訝於太陽花世代年輕人的組織與行動力,感到自己很可能已經被淘汰了,因此在個人層次的危機感十分強烈。如果民進黨真的可以操控學運,那麼這種找罵挨的操控方式也實在很奇怪。
民進黨無法操控學運
318運動發生前的民進黨狀況,也顯現出這個政黨當時是處於內憂外患之際,根本無暇策動學運。當時民進黨正是黨主席選戰開打,對台北市長選戰的柯文哲提名問題更是頭抱著燒。而其他縣市長初選,以及縣市議員的初選,也都陸續要在3-5月透過民調完成,而中國議題並不是一對一選舉的縣市長們想要突顯的議題,也沒聽到中國因素對於地方性的縣市議員提名有任何影響。換句話說,這個政黨已經因為黨主席選舉與各種初選呈現一團亂的處境,哪有什麼閒情逸致發動學運呢?
民進黨中國政策路線的檢討前提受到挑戰
但是民進黨無法發動甚至是影響學運,可是學運過程卻對民進黨的生態造成嚴重衝擊。學運一結束,民進黨兩位天王立即宣布退出黨主席選舉,這包括現任的蘇貞昌主席在內。造成蔡英文實質當選的處境。
有人說蘇、謝兩位天王退選是為了選總統,但實際上,他們的主張或領導成果在學運中不受到認同是事實。當學運領袖陳為廷、林飛帆直接講出「我主張台灣獨立」還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時,主張民進黨在主權議題要與宣稱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區的馬政府要更接近的謝長廷,自然不受學生青睞,而蘇貞昌黨主席任內,民進黨則被學生普遍視為是監督無能的廢黨一個。當被學運保持距離軟性切割,蘇謝會有這樣的選擇也似乎是必然。
但是學運對民進黨最大的衝擊,是這個學運基本否定了民進黨過去兩年「中國政策轉型」的基本前提。雖然民進黨華山會議檢討紀要沒有改變過去的立場,可是整個政黨在2012敗選後是認為「逢中必反」是民進黨必須積極擺脫的形象問題,民進黨也必須要更了解中國,而所謂評估是否了解中國的指標,不是政策內容與分析的質量,而是與中國官方交流的頻繁程度,這與蔡英文主席在卸任前提到「從互動中了解中國」所引發的基調有關。這導致民進黨之後在提出其對中的立場與發言上,由於擔心被貼上「逢中必反」的標籤,如果要對中國提出批評,都會想盡辦法找一些可以稱讚/正面評價中國的因素來揉合進去,以示自己對中國「有褒有貶」是個理性務實派。
民進黨對中事務同時也盡量避免政治的立場宣示,以免被指責為「泛政治化」。這種自我審查與其他要求民進黨「凍獨」,「不挑戰一中憲法」等呼聲聯繫一起,外界自然產生民進黨在捍衛主權與監督中國對台滲透等問題的立場出現動搖的印象。這次學運學生的主張其實都是民進黨過去的意見,但卻被學生拿出來並以此反向質疑民進黨的能力,顯示了這兩年民進黨內部有關中國政策轉型的討論,已讓自己在這些意見失去了主張的正當性與信用度。
「逢中必管」受支持,顯示兩岸關係大改變導致的社會觀感變化
由於學運受到社會的支持相當大,連學運領袖林飛帆也在訪問中承認「我們低估了台灣人民的憤怒」。服貿議題在學運中,也從先前的黑箱問題,演變到後來要求對所有兩岸協議建立監督機制。而這種基本上是「逢中必管」的主張竟然得到多數人民支持。近日一份台灣智庫民調更顯示,近七成民眾支持「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應該以「國對國」方式處理兩岸關係,而不是以一國之內的「區對區」方式處理。連泛藍支持者也有六成支持「國對國」的立場,這不僅顯示馬政府的定位與國內民眾的期待有重大落差,也顯示出國內民眾要以國對國方式「逢中必管」處理中國問題。
馬政府不是告訴台灣民眾「中國是機會」嗎,不是說台灣的競爭力很好,不怕中國進來競爭嗎?但台灣民眾對中國的看法顯然不是如此。事實上,到現在還沒去過中國的馬英九(他去過香港幾次),對中國的認識可能沒有實際在當地的台商來得清楚。現在的中國對台灣來說,已經不是製造業的天堂,不僅勞動成本已經比東協還要高,土地問題也常受制於翻來覆去充滿人治色彩的地方政府,過去的出口補貼已經大幅下降,中國與歐美的經貿爭論也使以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的台商受到嚴重影響。台商不再視中國為最主要之投資標的了。
此外,在馬英九主政這六年,是台灣薪資大幅倒退,勞工失業率頻創新高的時期,但也是兩岸經濟整合最快速的時候。這個發展使得台灣人民不再相信中國因素對台灣經濟發展會帶來正面效應,反而認為這加速了台灣的進一步沉淪。而中國產品的廉價傾銷,以及在國際上利用國家支持而與台商激烈競爭,中國變成台灣的對手,不是夥伴。
這幾年兩岸交流的快速,也帶來了主政者對台灣主權宣示不斷的自我矮化,但台灣經濟又沒有起色,因此所謂「犧牲政治以換取實質經濟利得」的交換,在兩岸關係並沒有出現,ECFA簽署後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佔率反而還比沒有簽FTA的南韓還低,而來台的中國觀光客其消費也被特定與中國關係良好的業者,以兩岸一條龍的方式壟斷,其他人完全分不到。現在還要牽服貿協議容許中資大舉入台,民間的反彈當然很強烈。
這些看法如在十年前,肯定會被冠上「看衰中國」、「期待中國經濟崩潰論」、「以安全為名支配經濟發展」等大帽子,但今天這樣的看法在台灣社會卻大行其道,民間認為對中國要提高警覺,贊成要有管制與監督,這樣的心理變化與扁政府時代剛好相反。而這個發展也顯示了民進黨政府在是否要有對中政策轉型的討論中,沒有完全查覺到的。
立院無能監督與訴諸朝野協商的問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學生提出監督與透明,實際上也對於既有的朝野協商黑箱提出間接批評,這對於倚賴朝野協商以使民進黨可與國民黨平起平坐討論法案的民進黨立院領導者們,是很尖銳的批評。學運結束後部份青壯代立委出現要求換調立院總召的呼聲,與這個發展有關。民進黨如果沒有好好正視這個問題並處理,可能在2016選舉的不分區立委部份就會流失不少選票。
民主世代:台獨不是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這次學運證更是解嚴後世代的全面政治動員,這是一批於解嚴後出生,在李、扁民主化政權下成長的民主世代,心中不存在威權專制的陰影。面對這批有話就說,但團隊合作與集體EQ又比四五年級高出許多的「民主世代」,民進黨更要謹慎小心,一不留神可能民進黨就得罪了整個世代而陷入泡沫化危機。
這個民主世代的另一特徵是堅強的台灣認同。而這個認同與沒有戒嚴陰影的因素一結合,實際上是台獨的一般化與正常化。他們不存在「台灣共和國 vs. 中華民國」的統獨問題,對他們來說,台灣早已是個獨立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只是國號叫中華民國。由於他們是在中華民國體制被維持的狀況下進行民主化,因此沒有老一輩因受中華民國殖民壓迫而對這四個字充滿複雜的情緒。對不少人來說,中華民國國號是個工具,不是目的,隨時可以被置換掉,但是這個置換本身往往是以台灣能否在國際上以此生存為前提。
這也難怪這個群體對於馬英九的「一中各表」感到莫名其妙,也不同意兩岸關係是一國內的區對區關係。偏偏馬英九卻堅持到底,學生對馬總統已沒有信任感了。
馬英九傾中政治暴衝傾向加強,民進黨要如何因應頭痛萬分
民進黨的另一個挑戰,是急著確保自己退休後的位置,馬英九把寶壓注在中國上,特別是期待馬習會可以避免馬英九被邊緣化,同時發動藍綠對抗,也有助於鞏固馬英九長期為泛藍共主的地位,因此馬英九很可能會進一步向中國爆衝以希望取得馬習會的門票。這對民進黨來說是個大問題。因為處理得好,也不過就是聽從民意,沒什麼正分,但如果處理不好,或是民進黨攔不住馬英九的孤注一擲,民進黨可能就會被丟大便了。民進黨對於要如何因應是相當苦惱的。
318學運後民進黨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但如果在監督一事上軟弱無力,民進黨的社會形象有可能全面破產。至於318學運的學生與老師們是否在未來會組政黨,相信這個問題,民進黨到現在是沒有時間好好想過的。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賴怡忠/台灣智庫副執行長(台灣)
現任:台灣智庫副執行長/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助理教授
曾任民主進步黨駐美代表處主任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室主任
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主任
民主進步黨國際事務部主任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