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690,465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4
年
05
月號論壇主題
從太陽花學運看國、民兩黨的改革走向
期數選單
學運讓國、民兩黨都必須正視「中國因素」
顧爾德/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台灣)
回上一頁
三一八學運是台灣影響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它對台灣政治社會帶來的衝擊層面太大了,有太多後續影響還在發酵中。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中會有不少研究,會以這場運動本身或相關的影響為主題。
如果把焦點放在兩岸,目前可以確定的影響主要有三點:一、它已經打亂了國共兩黨兩岸關係的議程節奏;二、它已經影響了香港市民對政改抗爭的進程;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是,它正式把「中國因素」這個四個字變成台灣內部在思考各層面領域的政策議題時,都必須納入的變數。
原本今年國共安排了許多兩岸之間的高層交流,除了四月初博鰲亞洲論壇的蕭萬長與李克強的會面照常進行,原本四月中旬安排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也「無限期延後」。不論這些會議是否還未舉行,大概可以確定馬英九念茲在茲、今年十一月赴中國與習近平見面的計畫,已經不可能如期舉行。
四月初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接見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等人時,已明確說了:「反服貿搞成這樣,看來有點困難。」當然,服貿協議本身以及原本接著要進行的貨貿協議談判,這個修關兩岸經濟統合的進程的議題也會推延。
三一八學運期間,香港學生領袖也來台「學習」,他們對占領中環運進展緩慢已經不耐煩。一位來台觀察三一八學運的香港學運領袖,他對香港《號外》副主編張潔平說的一句觀察心得最傳神:「原來門是可以撞破的,玻璃是可以打碎的。」可以想見,推動「占中」激進化的力量會增強。當然,這對占中運動的發展是好是壞還難說,可能會路線重整再出發,但也有分裂的可能。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北京不只要對台灣調整策略,對香港爭取普選運動一樣要重新評估。
「中國因素」這四個字是台灣的學者吳介民在二○○九年首度提出。前一年,親中台商蔡衍明買下《中國時報》,陳雲林來台訪問引發社會抗爭。這兩個事件說明了:「中國」不只是和台商台胞有關,而是影響到台灣社會日常運作。
「中國因素」這個詞彙是指中國利用跨海峽政商聯盟來影響台灣內政,浸蝕台灣民主。最明顯的例子是二○一二年台灣總統大選時,與中國經濟利害關係密切的重量級台灣資本家們,在總統選戰站出來挺馬英九。於是吳介民稱一二年是「中國因素元年」。「中國因素」一詞在也逐漸被廣泛引用。
「中國因素」不只存在於兩岸經貿議題中,也涉入台灣內部社會、經濟、輿論各領域,有如中國內地遊客影響到香港市民日常作習。三一八學運主要成員,很多都參與過一二年因為蔡衍明想擴張媒媒體版圖引發的「反媒體壟斷運動」。三一八學運退場聲明中稱:「學運宣示了台灣人不願意受中國擺布的全民意志」,這等於正式要求朝野政治菁英,在制訂政策時,必須檢視有無中國因素的干預,必須把這個影響台灣民主體制正常運作的因素排除掉。
這次學運一大訴求是「反黑箱服貿」。就表面意義而言,「黑箱」是指台灣政府在《服貿協議》協商、簽訂與審查過程中資訊不透明;而更深層的意義是,反對
兩岸政商菁英(包括綠營菁英)為進行利益交換而共同打造的決策黑箱。這個黑箱也就是跨海峽政商聯盟。
三一八學運已確立了這個原則。未來朝野政黨不敢再那麼蠻橫傲慢地藉黑箱作業,讓「跨海峽政商聯盟」來主導台灣政策走向。這也是這場學運對兩岸關係帶來最重大而根本性的衝擊。
在三一八學運之前,國民黨忙著引進中國資本、強化兩岸經濟統合,急於實現「馬習會」以成全馬英九朝思暮想的「歷史定位」;民進黨,從謝長廷到蔡英文,忙著與北京建立管道。去年底民進黨舉辦的一場華山會議中,立院總召柯建銘還提出「凍結台獨黨綱」的提議,目的就是為了就是要讓北京接受民進黨,願意與民進黨直接對話。
在三一八學運之前,兩黨都認為「中國牌」有利於爭取選民認同;三一八學運讓他們認知到民心所向。為了之後大約一年半間的兩次重要選舉,兩黨在對中政策上一定會踩煞車。為了選票,這是他們必須做的選擇。
這場為期二十四天的學運,讓國民黨與民進黨都必須正視「中國因素」,沒有迴避的空間。
End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顧爾德/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本名郭宏治)。
現任: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碩士。
著作:與吳介民、范雲編有《秩序繽紛的年代》(2010,左岸)。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