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906
2014
06
月號論壇主題
從越南反中排華,檢視兩岸關係與亞太戰略
跟著奧運感覺走的中國大陸運動政策
黃承富/專欄作家 (台灣)
1996年,我寫完了第一本關於奧運的書《奧運100年》。2008年,應景北京奧運,出版《兵臨北京城》。兩本書都是關於中國大陸運動場上的中國夢,寫完兩本書,心中有個譜,那就是中國的運動是跟著奧運的感覺走,唯有奧運裡頭的競技項目才會是中國夢的追求目標。
結束了文革,離開了毛澤東的偶像崇拜年代,中國大陸想重回國際社會的舞臺,那是1980年前後的事。80年代的冷戰時代再提槍桿子已不合時宜,要談經濟,大陸暫時還沒本事,但總要找出一個玩意出來,這玩意只要能擺脫東亞病夫的惡名,激勵10幾億的大陸人心就行。大陸政府發現運動是個好玩意,不用刀,不用槍,不需要經濟基礎,只要找到一套大陸適用的訓練方法,10幾億人總能出幾個奧運金牌,或贏得世界冠軍。而決定大陸稱霸奧運或體壇的法寶就是多數共產黨國家採用的舉國體育制度,一切的運動競賽都是為國家的興盛而戰。
大陸的很多名詞是共產黨制度下的傑作,這是非10幾億人的大國所能想像的,舉國體育制度是其一。1984年,中國大陸重返奧運,在美國洛杉磯的奧運場上,中國大陸一鳴驚人,果然在奪獎牌的競爭上把同為華人世界的臺灣、香港、澳門遠遠拋在一邊,從中國大陸的角度看,已經一統大中華,也足夠讓大陸政府看到體育這玩意是個好東西,絕對適合大陸來發展。
大陸參加奧運不是志在參加而已,他們設定奪得金牌計畫,叫“沖金計畫”,列出大陸的奪得金牌優勢專案,初期像是:桌球、體操、舉重、長跑、羽毛球、射擊...,接著,安排出中長期的沖金計畫,包括各種小球都要到手,還有跟武術有關的專案如跆拳道、拳擊、角力也逐步列入沖金計畫裡。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1988年的漢城奧運,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中國大陸的沖金計畫很有斬獲,加上蘇聯解體,已經緊追美國及奧運地主舉辦國之後。中國大陸的奧運野心越來越大,極致的野心就是拿下2000年奧運或2004年奧運的主辦權,很遺憾,急於重回奧運舞臺的中國大陸在國際奧會裡還沒有交到足夠的朋友,但中國大陸不放棄,尋求2008年奧運終獲成功。
2008年北京順利成功舉辦奧運,也把沖金計畫擴大到田徑、游泳及女子排球、女子足球看似冷門的項目上,劉翔的110米高欄摘金,讓中國大陸對於運動投入的瘋狂不亞於全民投入土法煉鋼的年代,中國大陸不斷激勵人民,中國人的運動時代來了。就在同時,移動長城姚明加入NBA休士頓火箭隊,李娜在網球大滿貫賽事上開始有斬獲,足夠說明中國人在運動上是可以跟洋人一較高下,從1984年到2014年的30年時間,中國大陸全面投入運動計畫是正確的。

外界的人只知道中國大陸在奧運,在國際單項運動上取得偌大的成就,但對於舉國體育的訓練方法卻不是很清楚。1984年之前,中國大陸的基層體育運動學校與東歐共產國家的集中型訓練是一個胚子,把人性擺一邊,甚至會不惜手段把小孩子打造成機械型的運動員,奪牌是唯一的目標,東歐共產國家解體之後,中國大陸繼續採行體校集中訓練模式,去農村挑選幼苗,然後進行魔鬼式訓練,這樣的方法是不是良方?2000年後,已有不同的聲音出現,特別是李娜在職業網球賽贏得四大賽後,她直接批評中國式的訓練已失去更高層次的競爭力。李娜公開挑戰中國大陸的運動體制,她說,能贏得四大賽是在國外訓練取得的成果。不過,李娜的逆襲式挑戰並沒有改變中國大陸舉國體育制度的構想。
現在,中國大陸基層體校還是頂尖運動人才的搖籃,各個省市都有體校的存在,從6、7歲到17、8歲的青少年被挑進體校後,文化課只是點綴而已,小選手每天苦練的成績決定他們的前途。中國大陸體校的做法在臺灣、香港、澳門都不獲存在,因為頂尖優秀的運動員是千中挑一,或萬中挑一,不能被訓練成明星球員的話,有沒有好好把書念好,這些小孩子就成了舉國體育制度下的祭品。
中國大陸在過去30年來進行一場人類罕見的改革開放,涉及層面很廣,運動時其中一項,由於政府投入大量的金錢,也使得運動成為貪污腐敗的另一個溫床。30年前,只要教練帶選手出去比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出成績,只要出了成績,就可申請購買設備,申請獎勵經費,或申請更大的金額來強化訓練、比賽場館。一涉及經費,就會涉及灰色地帶的收入,這也是各個地方政府願意大量在運動上加把勁的理由。
2016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中國大陸除了力保傳統的沖金專案外,也首次挑戰最不拿手的高爾夫專案,一定有人好奇,中國的體制並不支持高爾夫運動,但2016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已把高爾夫列入競技比賽,中國大陸人都知道,只要中國選手能贏得獎牌,高爾夫在中國就能合法化。所以,想瞭解中國大陸運動發展的原則與方向,就是跟著奧運的感覺走,一如中國的經濟跟著黨的政策走,這是個既定的模型,所以,欲探尋運動場上的中國夢,說穿了,就是從奧運裡頭去尋找。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承富/專欄作家 (台灣)
知名社會評論者,運動專欄作家
臺灣讀輔仁大學 日本東海大學。
現任:Fox體育台評論員,西尼爾運動管理公司技術顧問。
曾任:ESPN、TVIS評論員,運動專欄散見各國報章、雜誌。
過去25年,離開臺灣後,先後旅居日本、美國、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城。
文字作品:《兵臨北京城》、《筆感•球感》、《果嶺上的社交術,第19洞》、《東方超特級•郭泰源》、《奧運100年》、《洛基•林明佳》等20餘本。
影像作品:《日本人的聯想》、《背的聯想》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