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596
2014
06
月號論壇主題
從越南反中排華,檢視兩岸關係與亞太戰略
從越南反中排華 檢視美國亞太大戰略
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台灣)
 中國大陸5月初在西沙部署活動鑽油平台,越南宣稱中方已侵犯西沙主權,美國國務院與白宮發言人多次公開指責中方動作「挑釁」,河內在華府撐腰下,雖不敢挑戰人民解放軍海軍實力,卻在縱容暴民舉行「反中」示威遊行,對中國廠商、廠房、辦公室放火殺人與打砸搶,連台商、港商、星商也遭池魚之殃,造成「多敗俱傷」,如何善後考驗各方政治智慧。
13屆香格里拉對話
530在新加坡舉行。日中兩國針鋒相對,美國則明顯偏坦日本。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亞洲行訪問馬尼拉時,美菲簽訂軍事合作協定,強調菲律賓一旦遭到攻擊,美國將協防菲國;中越西沙海上衝突時,美國多次譴責中國「挑釁」,力挺越南。從19世紀到21紀,這已是美國第三次結合宗教現實主義與地緣政治現實主義,推展其在亞洲的勢力。從歷史的發展與脈絡來看前兩次都大有斬獲,第三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的興起,能夠如前兩次那樣順利成功嗎?
北京不解到處都有鑽油平台 何以美國單挑中國?
讓中國大陸難以理解的是,許多南海地區國家都透過鑽油平台進行探勘石油,美國卻不分青紅皂白,單挑中國,抨擊中方動作具「挑釁」性。從北京角度看,此與美國在釣魚台列島 (日稱尖閣群島) 問題上宣稱與主權無涉,卻堅持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尖閣群島幾乎如出一轍。美國在東海、南海種種作為常以美國不在主權問題上持立場,但卻在實際上對盟邦與夥伴做左右袒。美國的這種作法,不僅難以「公道伯」的地位為亞太國家排紛解難,甚至「公親變事主」,無法取信於爭議的各方。
中越海上之爭以來,受傷最重的應是越南。在全世界主要媒體將「反中」示威遊行歸罪於越南政府的默許甚至鼓勵之後,河內已難辭其咎。前亞太助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 2013年底訪問台北發表演說時,曾盛讚越南在推動經貿自由化的努力令人動容。越南能夠劍及履及地推動經貿自由化的改革,當然是拜共產黨執政之賜,只要河內一聲令下,全國上下就總動員。這也反證「反中」示威遊行沒有越南政府與共產黨的指示,是不可能鬧得如此轟轟烈烈的。
在河內政府縱容之下,越南多處地方出現「反中」示威遊行,並對陸商、台商等進行燒殺打砸搶的破壞,不僅讓河內多年建立的改革信譽破產,也讓越南近年推動經貿自由化的努力盡付東流。未來,不僅外商對越南的投資商恐將裹足不前,影響所及,越南對外貿易總額也不免下滑。在「反中」示威遊行之後,越南經貿自由化的能力恐將受到 「跨太平洋夥伴協議」 (TPP) 成員國與有意成為第二波談判對象國家的嚴重置疑。果真如此,越南這次政府支持的 「反中」示威遊行,不無可能影響TPP的談判進程。
越南發動反中排華示威 引火上身自己受傷最重
越南同時是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 (RCEP) 的成員國,既然河內的信譽在TPP成員國與準成員國受到挑戰,越南在RCEP 的地位無疑也連帶受到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越南即使對中國不滿,但卻未必敢於擺脫中國的經貿影響。在軍事上,儘管越南近年致力於整軍經武,擴充軍備,但顯然仍不敢向中國挑戰。這次北京在警告與施壓河內之際,東協其他國家無一聲援越南,似乎顯示越南未必就敢於投奔美、日的陣營。
至於中國,在這次中越海上之爭事件中,北京所採取的策略是內外有別的,可用「對內低調」與「對外強勢」加以概括。以對內低調來說,北京在國內盡量低調,並未發動反越示威遊行。此顯示北京無意擴大事端,以免中國同時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為敵,造成「四面楚歌」的印象。再以對外強勢而言,在與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鄧普西
515在五角大廈會談後舉行聯合記者會時,中共解放軍總參謀長房峰輝指出,中方會在自己領海繼續探鑽石油。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與香港媒體,特別是電腦網路,最近常批評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東海與南海發生衝突時只會抗議,卻從不亮劍。大陸媒體與網路的挑戰也讓中國領導階層備感壓力。
雖說台灣在越南「反中」示威遊行只是受到池魚之殃,但卻是這次城門失火災情最為慘重的池魚。台北政府已透過管道要求河內對台商與他們的損失進行道歉和賠償。
顯然,中越海上之爭已造成 「多敗俱傷」的局面,越南「反中」示威遊行也為越南、中國、台灣與美國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未來的善後,將考驗各方的政治智慧。越南是否對台商與他們的損失道歉和賠償,應會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量,來做出最好的決定。中國如何向國際社會強調自己與其他國家都有在西沙、南沙海域鑽油的權利之際,也有必要以言行一致的負責態度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和平崛起的立場,以減少外界的疑慮。以台灣來說,特別是從越南狼狽不堪返國的台商在驚魂甫定之後,未來何去何從,將是台商必須慎重考慮的重大決定。台越之間有良好的經貿關係,應有適當的管道來談判未來雙邊的關係。
三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 造成美國進入亞洲
第一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的結合起始於19世紀的滿清末年。美國傳教士與教會選定中國百姓作為他們拯救靈魂的對象。在八國聯軍攻克大清帝國後,美利堅合眾國提出「門戶開放」的政策,未在中國取得勢力範圍。儘管這主要是美國為「後來者」的因素,但仍被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是「良性帝國主義」。也因此,美國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好感,美中互動良好,二次大戰期間兩國並肩作戰,隨後羅斯福總統還邀請蔣中正總統參加開羅會議,美國的影響力不僅進入中國大陸,也隨著日本的戰敗向亞洲全面伸展。

儘管拯救中國人靈魂的第一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的偉大任務,隨著赤禍蔓延,神州淪陷而終止;但是,東西方冷戰的開展使美國政府高層一方面仍具有傳教士與教會的胸懷,但也有地緣現實主義的考量,而決定在亞洲鎖定日本、南韓與台灣作為他們拯救靈魂的對象。第二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的結合反映在地緣戰略的主要成果,包含美日安保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以及美中 (台灣) 共同防禦條約,不僅對中共1978年的改革開放與蘇聯的崩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讓美國的勢力更根深柢固地進入亞洲。

第三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的興起則起始於2011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再平衡亞洲政策。在與崛起中國持久競爭的過程中,不論是軍事、經濟、外交、政治層面上,美國除了強化與盟國的關係之外,特別重視予與新興夥伴的關係。再平衡亞洲政策的背後,多多少少也隱含美國傳教士與教會拯救靈魂的身影。目前反映在地緣戰略的主要發展至少包括:(1) 修訂美日安保條約,讓日本擁有集體自衛權,並朝向「正常國家」邁進,鼓勵日本南下(2) 強化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因應北韓挑釁,並在必要時啟動各項應變計畫(3) 鼓勵澳大利亞北上,和美國及盟國聯手制衡中國崛起;(4) 根據「台灣關係法」,強化美台軍事合作關係,並歡迎台灣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5) 根據歐巴馬與越南總統張晉創聯手推動的「美越全面夥伴關係協定」(U.S.-Vietnam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美越全面改善包括經濟、軍事、氣候變遷、環境、教育、尊重人權、核能合作等關係 (6) 根據「美菲強化國防合作協定」,美國與菲律賓安全合作層次大幅提升,並協助該國早日進入TPP;以及 (7) 推動緬甸民主化,協助翁山蘇姬邁向總統之路。

第三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能否成功 取決於主要國家決心與政治意志

至於第三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的前景究竟會如何發展,將取決於以下因素:(1) 美國總統的決心與政治意志,最近歐巴馬在西點軍校發表演說,指出中國如繼續挑釁與侵略,美國將不惜動武,即是展現美國的決心與政治意志,但仍有待危機出現時予以證明;(2) 日本首相的決心與政治意志,安倍晉三首相的強勢無庸置疑,但未來如發展可能取決於日本社會的民意與民族主義;(3) 中國領導人的決心與政治意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強勢作風無需懷疑,但不無可能受到網民與媒體的挑動。

歐巴馬訪問東京正式向全世界宣告,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尖閣群島,支持日本不遺餘力;美菲簽訂軍事合作協定後,歐巴馬強調菲律賓一旦遭到攻擊,美國將協防菲國;中國派遣浮動鑽油平台前往西沙探勘,美國國務院與白宮發言人多次譴責中國「挑釁」,明顯力挺越南。

13屆亞安會議開幕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應邀發表演說,指出日本必須擁有集體自衛權,要求中國在東海與南海自制,並說美日將聯手支持東協安保體制,劍指中國意味十分明顯。另一應邀發表演說的美國國防部長海格爾的立場也明顯偏袒日本,表明「我們認為中方在南海過度插手,帶來新的挑戰與緊張情勢」。中方代表、大陸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傅瑩則直指日本才是亞太安全的威脅,強調大陸不放棄和平解決爭議立場,但面對挑釁,不得不做出強有力的回應

此次亞安會議之前與香格里拉對話的內容顯示,儘管亞洲版北約也遙遙無期,但美日越菲聯手抗中的態勢已經成形,中國則在稍早與俄羅斯進行海軍演習,並拉攏像馬來西亞較不挑戰北京的國家,作為抗衡。看來第三波宗教與地緣現實主義的結合仍方興未艾,未來東亞將是多事之秋,不待龜筮可知。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台灣)
現任: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博士。
曾任: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
著作:《從軟硬權力對比看中美在東南亞的競逐》,宋鎮照主編;變遷中的東南亞政治:制度菁英與政策的磨合(台北市:五南,2007年)、《入聯公投將把台灣帶到哪裡?》,王緝思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08年(總第一期)(北京市:北京大學,中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2008年)、《美國對兩岸外交休兵的看法與反應》,林碧炤主編,(台北市:遠景基金會,2008年)、《兩岸外交休兵的美國因素》,國防戰略摘要,第三卷、第三期,2008年。專長領域:國際關係理論、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經濟、美國對中國與台灣的決策過程。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