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365
2014
07
月號論壇主題
從張志軍訪台看民進黨如何與中共互動
台灣政治板塊沒有「中國民進黨」的空間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經由民主進步黨與全民多年共同艱辛奮鬥,逼使國民黨放棄戒嚴與一黨專政,接受民主改革,達成一九九二年的國會全面改選、一九九六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為總結過去的成就與經驗,因應新形勢與新環境,展望未來可能之發展與願景,本黨除繼續推動國家體制的改造,並應進一步詮釋台灣的定位與走向,向各界表明本黨現階段對台灣前途的看法與主張,俾能在既有的基礎與成就上,迎向新世紀的挑戰。

                                             「台灣前途決議文」前言(1999

 

   2008年台灣邁入第二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失去政權中樞顯得六神無主,但是蔡英文的政治崛起讓民進黨得到一種失去政權後的救贖,輿論普遍認為蔡英文是當前最有實力帶領民進黨重返執政的首席人選,而非蘇貞昌、謝長廷。回顧2005年縣市長大選民進黨大敗,是陳水扁政府由盛而衰的關鍵,馬英九趁勢而起,迄今2014年,國民黨因執政不力而顯得搖搖欲墜,民進黨能否再次迎風而上?映證政治果然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高風險行業。蔡英文與其領導的民進黨,未來對中國政策的轉變,才是2012年總統大選敗選後,實現「最後一哩路」的未竟之志。但筆者雖非支持民進黨,但民進黨未來若走向國民黨和中的道路,變成另一個依賴北京的「中國民進黨」,恐怕才是真正的萬劫不復。
「台獨」並非民進黨無法妥善兩岸關係的原罪

2012 年亦為民進黨歷史指標性的一年,因為民進黨首次在中央層級選舉上,在國家認同與中國政策上被迫居於守勢,甚至是居於劣勢,原先堅持的台灣主體性備受壓抑和含糊不清。蔡英文不願意承認有 92 共識的存在,但也願意掉入共識的泥沼中,企圖以其他共識來建立兩岸關係對話的基礎,這些共識有些著眼於國內的共識達成。民主進步黨的未來應當何去何從?蔡英文主席會不會再次把「十年政綱」推陳出新,其實是一項嚴重考驗。蔡英文與蘇貞昌不同之處,在於蔡英文對於兩岸關係有較高的論述能力,並且有從兩岸關係的論述中,找尋重構台灣主體性的核心理念、共同利益、及合法制度。

台獨所欲掀開「台灣共和國」大旗,已經被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她的國號叫「中華民國」所取代,台灣並沒有法理獨立的問題,只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欲求統一的威脅,因論述上的怠惰與無法與時漸進,導致台獨黨綱變成教條式的大纛,不僅加深北京當局的疑慮與猜忌,更成為國民黨抨擊的指標,也成為民進黨無法有效處理兩岸關係的心理障礙。民進黨所提出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究竟有無接軌到台灣主體性的真實探求,抑或是一種一相情願而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事實上,台灣前途決議文充滿現實性的妥協,設法擺脫不合時宜的「台獨黨綱」的窠臼,企圖糾正國民黨與共產黨在92共識上的現實與曖昧,也設法終結兩岸議題變成黨內派系的操弄工具。蔡英文擅長兩岸關係及政策論述,堅定發展更符合時宜且日趨成熟的政治論述,新的政治論述具有包容性,是否能真實反映台灣民眾心理的期待,有待時間驗證及選民考驗。

神主牌(一中原則)與神主牌擺放(一中議題)之擺盪

國際情勢的轉變,使台獨無法作為民進黨指導中國政策的原則。90年代的國際政經局勢適逢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霸權國,日本在經濟表現上仍為突出,以美日為首的圍堵中國的策略興起,台灣導向美日聯盟而抗衡中國乃自然之勢,也給予台獨抗衡中國文攻武嚇的存在條件,但環顧當前的國際政經情勢,中國崛起與美國衰弱的國際霸權興衰交替過程甚為明顯,日本亦不復當年勇,使得美日同盟圍堵中國的意願與能力下降,這段期間正逢民進黨執政之時,陳水扁政府的中國政策無法得到國內、對岸及國際的信任,成為08年總統大選落敗的主因,民進黨政府的躁進也間接導致美國「一中政策」傾斜北京,疏離臺北。

倘若民進黨重新執政,取得與北京對話的官方立場。在民進黨現有的立場上,以台灣前途決議文作為基本原則,獲得北京的讓步,「一中原則」轉變為「一中議題」,在堅持雙方的政治主體性的前提下展開對話。一中原則看似一塊神主牌,而一中議題則是討論神主牌如何擺放。在陳水扁政府執政八年期間,兩岸關係最大的變化,乃是連戰訪問中國所引發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聯手,壓抑台灣人民的主體性與經濟上的生存利益,而當時作為執政黨的民進黨,卻無力可施而順應這種不利台灣的局勢發展。當前馬英九政府的中國政策持續靠向北京依賴,當國民黨對於「中華民國」都開始閃爍其辭的時候,無疑是將台灣帶入萬劫不復的「死地」!

台灣政治板塊沒有「中國民進黨」的空間

筆者認為「台灣前途決議文」迄今仍是民進黨成就最高的政治論述,決議文也擴大民進黨的選民基礎而有執政的契機。是以,蔡英文必須開啟一套開放且成熟的政治論述,將可牽制國民黨與共產黨共同壓抑台灣主體性的不利議程。北京當局應當瞭解到處理台灣事務的複雜性與敏感性,若只接觸國民黨而忽略台灣公民社會的存在,無亦是緣木求魚,與國民黨的合作只會加速台灣基層民眾對中國的厭惡。尤其在太陽花學運之後,藍綠兩黨若無法與時漸進,發展深植民心且具有創造力的台灣主體論述,無法認知台灣的主體性認知是個動態、成長、有機的過程,恐面臨政黨政治轉型及政黨解組的陣痛期。民進黨的政治轉型攸關台灣未來的政治版圖,筆者認為民進黨不應該對於兩岸關係進展有任何冒進的舉措,最好的選擇是「等待」,讓選民依舊享有其他政治選項的空間,民進黨也不需要追尋中國國民黨的路線,因為台灣的政治板塊目前沒有「中國民進黨」的空間。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林士清(祖籍廣東平遠,生於台北),現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學術領域為組織行為、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中國大陸研究學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學生時期曾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代表臺大參與海峽兩岸知識大賽,獲得最佳團隊獎,亦參加海峽兩岸演講比賽,獲選第二名。「從國家與社會關係析論ECFA簽訂之議程設定模式」,評選為江丙坤兩岸交流貢獻獎年度最佳碩士論文,經常撰文評析時政議題,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