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60,177
2014
07
月號論壇主題
從張志軍訪台看民進黨如何與中共互動
有感而發,前瞻兩岸和平發展進程
胡鴻仁/新聞工作者 (台灣)
 今年聖嬰現象可能減弱,氣象專家說,台灣的颱風可能二至四個,還是要嚴防豪雨和土石流。人民的生命財產如果瞬間就會流逝,那要政府公僕幹什麼呢?回首過去十幾年,兩岸都經歷過嚴重的天災,但在政府和民眾同心協力之下,也能迅速復原,其間流動著兩岸人民諸多善心善意,展現了兩岸從戰爭走向和平的珍貴活力。
兩岸從不接觸、拒交流,包括民進黨籍的縣市長,無論屬於哪個政黨,還有誰沒去過大陸呢?又有誰反對各種交流合作?而大陸各省書記官員,大抵也都來過,即使走馬看花,也都吹過美麗寶島太平洋的習習涼風,必定也都各有所感。感民所感,才能以民為本地施政,這是無論什麼體制的政權,亙古不變的至理。尤其,政治人物精於用腦計算、機關算盡,卻常常忘記唯有用心感受,才能真切理解何謂眾人之事、何謂民心民意。

這次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來台訪問,意義重大,一方面鞏固國共交流的共識,與陳菊見面也打開前沿民進黨的一扇窗口,同時展現了貼近民眾真實生活的交流新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事前也表示願與張志軍會面,雖然大陸還有不同的考量,這回失之交臂,總是善意的開始。

張志軍是聰明幹練的高層官員,謙虛勤勉的台灣人不會小看他。他這回不見商界大咖,勤抱小孩,看望老人,探訪弱勢、原住民也跟青年人,與大陸新娘聊聊,用眼、用耳、用心,樹立大陸高層官員來台訪問的嶄新風格,讓人印象深刻。相信雖然短短幾天,他必定感觸良多,更加心同此感台灣的各種聲音,回去之後,應能有感而發地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其實這些多元的聲音都其來有自,台灣走過的歷史,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多少辛酸淚,不能也不容盡付東流!

這次王張會,對兩岸互設辦事處、人道探視、區域經貿整合都有更好的結論與共識,如影隨行的小規模抗議,被許多人視為民主台灣的保險絲,只要兩岸互動的電流正常,保險絲就不會跳針。雖然抗議中出現灑冥紙、丟水泥漆等不文明的舉動,以致影響張志軍一些既定行程,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他此行算相當成功。王、張二人在太陽花學運之後,迅速在台灣又會面,充分彰顯了馬、習兩岸領導人,對兩岸和平發展政策方向的鞏固確認和持續推動的意志。

至於這次會談隻字不提,但大家仍然關切的馬習會問題,台灣的想法和大陸的底線其實都已表達得很清楚,台灣希望在APEC大會,大陸則強調是兩岸自家之事,看來非常矛盾,但是如果一步做不到,也不妨想想用一步半或者兩步到位的方式再溝通。

馬習會當然不是目前非進行不可的課題,馬總統絕不會為了要得諾貝爾獎而思量,習總書記當然也不會這樣想。只是,馬習會如果有長遠的正面影響和意義,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就值得把握機會,機會往往一瞬即逝。

如果馬習能會,無異在海峽中間奠下一塊巨石,是更直接便捷的和平互信踏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周邊友好國家,也都可以運用這個巨石踏板,營造共同的繁榮。

馬總統是湖南客家人,出生在香港,成長在台灣,他的祖籍故土現在應該變化很大了,如果有機會,能去看看,也是人之常情,台灣人最能將心比心,何忍苛責?

理論上,兩點之間一直線是最近的距離,但就像我們在大陸問路一樣,常聽到:「就在前面,拐個彎就到了。」結果可能要走個半天。台灣和大陸的差異太大,對於時間、空間和距離的感受也往往大不同,所以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可能需要拐個彎的思維。

因此,對於馬習會,從香港或湖南或到APEC,大家仍可以發揮很多想像空間。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胡鴻仁/新聞工作者 (台灣)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現任:財團法人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執行長
曾任:美洲中國時報採訪主任、中國時報採訪主任、中時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週刊社長、中國時報副社長、中時集團董事兼執行長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