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9,386
2014
09
月號論壇主題
從中韓FTA看台灣經濟危機和出路
中、韓政經整合加速,台灣的下一步何在?
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台灣)
七月初中國國家主席席近平率領了龐大的官商代表團,出訪韓國。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及簽署多項合作協議,全面提升雙邊在經貿、文化、安全等領域的夥伴關係,並宣布將爭取在今年底完成中韓FTA的談判。這次的韓國之行,中韓雙方各取所需,面子、裡子都雙贏,絕對是東亞天空的一場燦爛的煙火盛會,但對台灣而言,別人的花火,越看越像可能讓自己火燒厝的惡火,但如何處理因應,卻顯得舉棋不定。
中韓政治經濟整合,對雙方都將帶來顯著的正面效益。對於經貿利益。中國早已成為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佔韓國出口總值26%(加上香港更高達31%),而且韓國年年享有巨額順差,2013年時就已超過950億美金,今年可望突破1000億。同時中國也是韓國主要的海外投資地,累計投資金額超過560億美金。三星、LG及樂天等集團,都在中國有既廣又深的投資佈局。三星更以「複製第二個三星」為發展目標,企圖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完整版圖。加深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取得更優惠的市場進入條件,繼續擴大貿易順差,降低服務業及投資的限制,當然是韓國的優先政策。

特別是2009年兩岸洽簽ECFA後,一時之間中-ChiWan產業大聯盟呼之欲出,一個有技術有經驗,一個有市場有資金,迫使韓國即便已經有美國、歐盟二大FTA,仍要卯足全力推動中韓FTA來對抗。如今ChiWan如過往雲煙,而中韓FTA 卻後發先至,對韓國而言自然是喜事一樁。尤其是中韓FTA還沒簽署,韓國就藉這次習近平的到訪,先取得合資電影配額放寬、貨幣互換及800億人民幣QFII配額等超值前菜,未來中韓FTA簽署後,不只是關稅及投資的自由化,更可能爭取到中國的政府採購市場等大餅。而在政治上,韓國與中國的夥伴關係一方面給日本帶來壓力,也讓韓國儼然成為美、中二國在朝鮮半島事務的共同介面,安全地位更加確保,不放煙火實在無法表達韓國的喜悅。

於此同時,姑且不論經貿利益,本次出訪對中國的國際政經戰略佈局,絕對有加分的效果。中國這次打破多年慣例,未訪北韓而先到南韓,清楚的表達了對北韓金正恩屢勸不聽、不可預測的叛逆行為失去耐心,並有意重塑中國與南北韓互動模式的訊息。這種將北韓「留校察看」並提升南韓對話地位的改變,使中國在朝鮮半島事務上取得更為寬廣的迴旋空間及主動權。

其次,中國亦可收「聯韓、抗美、制日」之效。韓國向來為美國亞太安全佈局的核心。美國歐巴馬總統今年四月份的亞洲之旅,重點也在強化與韓國及日、馬、菲四國的安全夥伴關係,其中不免帶有圍堵中國的考量。雖然本次中韓的安全合作尚屬於宣誓性質,但至少展現了中國俱有突破圍堵的政治及經濟實力,亦可藉此拉攏韓國對抗日本,同時利用中韓FTA的完成,也給兩岸經貿協議的僵局帶來外部的壓力。一箭三雕,也是一步好棋。

中韓雙方賓主盡歡,既有面子又有裡子,台灣卻除了馬總統的「心急如焚」外,好像拿不出什麼對策。對台灣而言,潛在衝擊極為險惡。以我國出口的主力產品液晶面板為例,臺、韓面板是中國主要的進口來源,市佔率分別是2327%,纏鬥激烈,而目前中國面板關稅高達5%,一旦中韓FTA給予韓國降稅待遇,其影響很快就會反應在我國整體出口表現上。其他如機械、塑膠及化學品等,也是關稅超過5%且臺韓競爭激烈的品項。除此之外,中韓FTA在服務業、投資、及政府採購的開放,也都會逐漸侵蝕台商的利基。更重要的是,眼見各國交叉結盟,相互拉抬戰略地位,牌越打越好,但台灣卻一直舉棋不定,不但經貿利益流失,政經地位也不斷邊緣化,才是令人憂心之處。

對此問題,《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 Wall Street Journal81日的社論,罕見的以分析台灣加入區域整合的困境為主題,並指出盡快通過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是台灣降低對中國貿易依存度,並且加入區域整合,抵消中韓FTA衝擊的第一步。

這篇標題為「是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的社論,從中韓FTA即將完成對台灣的影響開始,分析台灣如何因應即將被南韓搶走的出口市場,以及如何解決倚賴中國的問題。

該文指出,雖然很弔詭,通過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才是台灣避免孤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藥方。如果台灣選擇不走這步,不能怪別人,是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

方向好像很明確,但台灣為何還是無法加速前進?應該跟該篇社論指出「要擺脫對中依賴、需先完成兩岸協議」這種弔詭解法有關。 對台灣加入區域整合,好像一直有「先中後台」、「先ECFA,後區域整合」等順序問題。所以中國沒加入的FTA,台灣要等;ECFA服貿、貨貿協議沒簽完,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或東協加六(RCEP)等區域整合就無法討論。

這些條件台灣當然不喜歡,但是可能除了美、日等少數例外,亞太其他國家基本都會尊重配合,成為各國支持台灣必要的指標。所以無論是TPPRCEP,除了台灣自由化的決心與改革外,兩岸有共識也是條件之一。 按《華爾街日報》或任何理性的邏輯,面對巨大經貿危機,台灣沒太多選擇,理應加速完成兩岸協議的談判簽署,才能突破被日韓、中甚至星、馬、越等國在經貿上孤立及排擠,也才能開啟降低對中國依賴的機會之門。

不幸的是,這樣的理性路徑,台灣的民眾好像不埋單。七月底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公布的民調結果,對台灣參與區域整合一事上,只有20.6%的受訪者相信中國會協助,而高達56%的民眾,認為中國不會給予幫助。

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則問道,若中國公開支持台灣加入區域整合,是否會支持兩岸服貿協議。在這個前提下,有44%的受訪者支持兩岸服貿協議,高於反對的39%。按照民調公司的說明,這是自去年六月簽署服貿協議來,第一次出現支持比率高過反對的結果。

把這二個結果交叉比對後可以看出,對多數民眾而言,兩岸經貿整合並非是走向亞太、世界的保證,反而可能得到「只有兩岸、沒有世界」的結果;反之,在「既有兩岸、也有世界」的關係下,則更有信心面對兩岸經貿整合。

接下來要如何推動兩岸經貿協議,顯然還有許多挑戰。例如對TPP可能要改變「先中後台」的順序、要順利推動兩岸服貿與貨貿,可能也要同步在區域整合上有所突破。這些問題,有的是台灣要自行克服的內部挑戰,有些則需要兩岸加速共同研究,尋求共識。簡單的說,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需先更貼近中國的觀點,仍然成立有效,只不過在順序條件上,需要回應台灣民意,加入更多的台灣味,可能才有辦法。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台灣)
李淳博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曾任中經院台灣WTO中心法律分析組組長、助理執行長、台灣通訊學會秘書長、「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經濟政府學院」專案研究員、「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專案研究員。李博士為台灣參與WTO、與中國大陸、新加坡及紐西蘭經貿談判、區域整合及整體自由化政策之政策顧問。研究領域:WTO及服務貿易法、兩岸及區域經濟整合、數位匯流政策。
學歷:
澳洲國立大學(ANU)公共政策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碩士(公法組)
輔仁大學法律學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