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9,280
2014
10
月號論壇主題
透視伊斯蘭國組織(ISIS)引爆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亞運大量奪金背後的前因後果
黃承富/專欄作家 (台灣)
回憶一下,我關注過的亞運已經超過10屆,至少有40年的時間。早期的亞運,參賽國之間實力差距有限,看的我驚心動魄,現代的亞運,中國大陸巨獸崛起,亞運會已經成了中國選手掙獎牌的助興活動,認真看亞運的欲望降低了。在寫這篇稿子時,仁川亞運只過了一半多的賽程,中國的金牌數已經接近破百,金、銀、銅牌數的總和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亞運,宛如一個中國與整個個亞洲的對抗。
關於亞運會,有兩個現象值得分析。先是日本在亞洲運動大國的沒落與中國運動員的崛起,還有中國大量贏得金牌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仁川亞運會上,游泳是個淘金的好專案,中國的游泳選手壓制著日本選手,擄走絕大多數的金牌,我看的出來,日本在游泳比賽的潰敗已經讓中國在日本的傳統優勢項目上壓縮到了極致。亞運會從1950年第一次在印度新德里 舉行,初期都是日本稱霸的局面,那時,日本人有著自豪的“游泳日本”、“柔道日本”、“體操日本”稱號,日本光憑著游泳、柔道、體操三項的看家本領就能輕鬆的成為亞運會霸主,而日本在亞運會獨霸局面直到1982年的第九屆亞運會上才出現逆轉,中國成為亞運奪金的新霸主,日本屈居老二,甚至是老三,而很巧的是,第九屆亞運會又回到印度新德里舉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衰退,中國真正崛起。
80年代初,日本的經濟在世界上是坐二望一,在自由民主國家,經濟與運動的實力往往成正比,不過,有規則就有例外,自由民主國家的業餘運動發展模式卻不敵共產國家的舉國體育制度。中國在1974年第七屆伊朗德黑蘭重返亞運會場,立馬展露共產主義國家運動的實力,初次在亞運亮相,中國的金牌數33枚,雖然落後領先的日本75枚金牌有段差距,但中國在亞運的企圖心已經披露出來。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家務事很多,直到1974年的德黑蘭亞運之前,文革進入尾聲,一切慢慢回到發展的軌道,那時,中國很急著想借運動發揚國威,亞運就是最好的試驗場,1974年時,中國還沒有參加奧運。
來到1978年的第八屆曼谷亞運,中國依然不敵運動底氣扎實的日本,不過,中國的奪金數量已經步步進逼。就在那個時候,共產主義蘇聯老大哥面臨解體,東歐共產國家也一個個崩盤,中國在政治抉擇的困難處境裡做出修正,不過,政治的本質並沒有太多改變,只是在經濟面上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很多人都好奇,中國的運動會不會也做出革命性的變化?
最後證明,中國的運動還是維持著老的路子,舉國體育的大旗依舊鮮明,中國在各地成立的體育運動學校及體工大隊依然是培養運動苗子的基地,從小挑選幼苗,以嚴格訓練方式打造一批又一批的奪牌部隊,套句中國的運動術語就是要出成績,有了成績,就好向黨交待,有了好成績,運動員就可有一輩子的好生活可過,教練同樣受惠,大家都心裡有數,運動訓練不是興趣問題,是嚴肅的生活問題。

1982年的第八屆印度新德里亞運會場上,日本最不願看到的事終於發生,中國在金牌數上首次超越日本,記得日本媒體分析,日本派業餘的運動員參加亞運會將不再是中國“職業”運動員的對手。日本運動員是利用業餘時間訓練,平時各有工作,或是在校學生,而這些運動員都是以興趣為優先選項,自費練習,但中國的運動員像是職業的,他們進入體校訓練免費,有的地方體工大隊還有津貼可領,他們無慮生活與基本的學籍問題,教練的唯一工作就是讓選手在大大小小的比賽裡奪牌。奧運、世界盃、亞運都是鍍金的舞臺,只要選手能在三項大比賽裡獲得金、銀、銅牌,就算完成黨的指標,而黨也會依功打賞。
1980年代,中國把目標瞄準亞運,難度相對低,輕鬆拿下獎牌就能溫飽一生,激起更多人投入舉國體育制度的大軍裡。 日本不會走向舉國體育的制度,所以日本也判定亞運終將失去魅力,1982年後,日本參加亞運的目標改成了練兵的機會,讓年輕、有潛力的運動員參與,有些世界級的選手則依自己的調整階段選擇參加,為國爭光的意識以逐漸降低,無心在亞運一較高低的日本改變亞運策略後,中國就成了亞運會場上不可撼動的巨獸。
1990年的第十一屆北京亞運,中國的奪牌數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中國選手獲得183面金牌,占掉所有金牌數的6成,亞運成了中國一家參賽與一群陪賽的國家與地區,就在那個時候,中國的舉國體育制度開始被深深的檢討著,中國能在亞運拿下大量獎牌,而中國的一般老百姓卻是運動不足的,除了準備比賽的選手外,在中國,誰運動了?
中國運動的發展方向只朝著有機會奪牌的項目去努力,久了之後,競技人口開始呈現倒金字塔的態勢,像是籃球,中國有巨人姚明,一旦這位長人消失在國家隊裡的時候,中國連抗衡臺灣的能力都變的不足。這次的仁川亞運,13億人口挑出的中國國家籃球隊僅以一分之差贏了臺灣,而在亞運之前,中國籃球隊三連敗給臺灣,有運動分析家就說了,13億人口中國的一般籃球實踐者還不如2200萬人口的臺灣來得多。而這樣的現象在足球專案裡亦然,中國足球更是不堪一擊,離奪牌的實力差上一大截。中國有職業足球聯賽,有數千萬的足球迷,但是真正在踢足球的人口只有幾千人。類似這些怪現象都是舉國體育制度留下的後遺症,他們放棄很難奪牌的專案,像是足球,已經在很多的體校裡消失,說明了中國運動發展已經出現畸形的嚴重現象。 亞運之於中國,毫無疑問,除了贏得獎牌,其他的事都索然無味。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黃承富/專欄作家 (台灣)
知名社會評論者,運動專欄作家
臺灣讀輔仁大學 日本東海大學。
現任:Fox體育台評論員,西尼爾運動管理公司技術顧問。
曾任:ESPN、TVIS評論員,運動專欄散見各國報章、雜誌。
過去25年,離開臺灣後,先後旅居日本、美國、古巴。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城。
文字作品:《兵臨北京城》、《筆感•球感》、《果嶺上的社交術,第19洞》、《東方超特級•郭泰源》、《奧運100年》、《洛基•林明佳》等20餘本。
影像作品:《日本人的聯想》、《背的聯想》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